江西百年非遗“东河戏”:一颦一笑表千古 一叹一念皆是情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3-07-17
中新社江西赣州7月15日 题:江西百年非遗“东河戏”:一颦一笑表千古 一叹一念皆是情 作者 李韵涵 熊锦阳 “天上下雪三分白,日出东方一片鲜红,七星北斗颠倒挂,灿烂光辉锦绣玲

  中新社江西赣州7月15日 题:江西百年非遗“东河戏”:一颦一笑表千古 一叹一念皆是情

  作者 李韵涵 熊锦阳

  “天上下雪三分白,日出东方一片鲜红,七星北斗颠倒挂,灿烂光辉锦绣玲珑……”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东河戏”传承人马玉兰,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一座老祠堂的戏台上表演东河戏经典剧目《牡丹对药》,悠扬婉转的唱腔将女主角白牡丹的聪慧伶俐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东河戏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村,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的高腔坐堂班,因其形成于赣州东面贡水流域,故称东河戏。表演语言以“赣州官话”为基础,穿插“客家方言”,朴实生动,又极具民间生活气息。

7月12日,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河戏在江西赣州赣县区一老祠堂内演出。 中新社刘力鑫 摄

  “我13岁的时候就进入赣州东河戏剧团学习,通过拜师,跟班学艺,老前辈们为我讲述了东河戏悠远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。”近日采访马玉兰时,她说,东河戏是江西最古老的剧种之一。

  与其他地方戏剧单一唱腔不同,东河戏在高腔的基础上,逐步融合了昆曲、宜黄调、桂剧、安庆剧、弋板、南北调、秧腔等,发展成拥有高、昆、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,集高、昆、弹等多种声腔之大成。

  “一招一式、一板一眼,唱、念、做、打,尽显功底。单一个抛接棍空中3圈旋转,就需要演员经年累月的练习。”在马玉兰看来,东河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,不仅要练习多种复杂的唱腔,还需要练习大量台上表演动作。

7月12日,在江西一座老祠堂的戏台上,“东河戏”传承人马玉兰表演《牡丹对药》。 中新社刘力鑫 摄

  马玉兰称,除了正常的台上走位,东河戏演员还需要练习类似武术的“把子功”和近乎杂技的“毯子功”,当这些技术功底与曲目情节相结合时,能更好刻画人物,阐释剧情,并使观众“沉浸式”体验艺术享受。

  今年76岁的马玉兰在东河戏的舞台上一演就是三十余年,如今,她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。见到马玉兰时,她身着戏服,画着戏曲妆容,嘴里正念着即将演出的戏剧唱词,一颦一笑间,将东河戏的百年沉淀娓娓道来。

  在马玉兰的工作室内,大大小小的桌子上摆满了她手写的曲谱唱词,有弋阳腔连台大戏《目连传》《三国传》,有昆腔整本戏《金印记》《金雀记》,还有皮黄戏《九江为王》等。曲谱虽轻,但承载了戏曲文化之重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